高血糖的概述
當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圍即為高血糖。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說“三高”中的一高。另外“兩高”分別是高血壓和高脂血癥??崭寡钦V翟?.1mmol/L以下,餐后兩小時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L以下,如果高于這一范圍,稱為高血糖。
正常情況下,人體能夠通過激素調節和神經調節這兩大調節系統確保血糖的來源與去路保持平衡,使血糖維持在一定水平。但是在遺傳因素(如糖尿病家族史)與環境因素(如不合理的膳食、肥胖等)的共同作用下,兩大調節功能發生紊亂,就會出現血糖水平的升高。
1.診斷標準
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已經升高,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介于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情況。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應低于6.1mmol/L,而診斷糖尿病的空腹血糖應等于或者高于7.0mmol/L,這兩個數值之間有個差距。同樣,正常人的餐后兩小時血糖應低于7.8mmol/L,而診斷糖尿病的餐后兩小時血糖應等于或者高于11.1mmol/L,兩者之間也有個差距。如果一個人的血糖正好在這兩個差距內,也就是說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間,和/或餐后兩小時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間,這時的血糖既不正常,又沒有達到糖尿病的程度,就稱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的診斷:按照世界統一標準,空腹血糖等于或高于7.0mmol/L,或餐后兩小時血糖等于或高于11.1mmol/L,即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做口服糖耐量試驗,服糖后兩小時血糖等于或高于11.1mmol/L,也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的診斷,血糖只要有一次達到上述的標準就可以診斷糖尿病,如果沒有癥狀,需要在不同情況下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血糖達到上述標準才可以診斷糖尿病。
2.血糖值的換算
血糖值表示法有兩種單位,一種是毫克/分升(mg/dl),為舊制單位;另一種為毫摩爾/升(mmol/L),為新制單位?,F雖提倡用新制單位,但舊制單位仍在一定范圍使用。所以,知道二者之間如何轉換就很必要了。兩種單位的換算公式為:mg/dl÷18=mmol/L;mmol/L×18=mg/dl。比如120mg/dl換算成以mmol/L為單位的數值時,需除以18,即120mg/dl÷18=6.67mmol/L;6.67mmol/L換算成以mg/dl為單位的數值時,需乘以18,即6.67mmol/L×18=120mg/dl。
高血糖的癥狀
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可引發滲透性利尿,從而引起多尿的癥狀;血糖升高、大量水分丟失,血滲透壓也會相應升高,高血滲可刺激下丘腦的口渴中樞,從而引起口渴、多飲的癥狀;由于胰島素相對或絕對的缺乏,導致體內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質和脂肪消耗增多,從而引起乏力、體重減輕;為了補償損失的糖分,維持機體活動,需要多進食;這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
。
糖尿病患者的多飲、多尿癥狀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吃得越多,血糖就越高,尿中失糖也越多,饑餓感也就越厲害,最終導致了惡性循環。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即為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
1.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
嚴重高血糖時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多見于1型糖尿病。發生酮癥或酮癥酸中毒時“三多一少”癥狀更為明顯。
2.疲乏無力,肥胖
多見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發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時診斷,體重會逐漸下降。
然而,目前臨床上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因為沒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而導致了病情診斷的延遲。
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沒有明顯的“三多一少”癥狀,一方面是由于現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是通過體檢發現,血糖僅是輕度升高,還沒有超過或只是輕度超過腎糖閾,腎臟糖份排除很少,還不足以引起明顯的“三多一少”癥狀。
另一方面是有些患者的腎糖閾增高所致。正常情況下葡萄糖在腎臟內全部被重吸收,尿中無糖排出;若血糖輕度升高,腎小管的重吸收值會相應增加;但當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超出了腎小管的最大重吸收范圍,則部分葡萄糖將從尿中排出,從而形成糖尿。這個血糖臨界值即為腎糖閾,正常值為8.8~9.9mmol/L。
腎臟病及其他一些泌尿系統疾病都會對其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多數老齡患者的腎糖閾也會相應增高。腎糖閾增高后,患者即使血糖很高也不會有糖尿。沒有糖尿,就不會引發滲透性利尿,因此可沒有多尿癥狀;沒有丟失大量水分,血漿滲透壓就變化較輕,對下丘腦中樞的刺激也相應減輕,因此可沒有口渴、多飲癥狀;沒有糖尿,就不會損失大量糖分,因此可沒有明顯的饑餓感,多食癥狀減輕;沒有糖尿,機體的營養成分丟失減少,因此體重減輕的程度也可相應減輕。由此,這些糖尿病患者可以最終不出現“三多一少”的癥狀。
高血糖的病因
目前認為高血糖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幾種機制有關:
1.胰腺β細胞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α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過多。
2.外周組織包括肝臟、肌肉和脂肪組織存在胰島素抵抗。
3.腸道吸收、腸道菌群和腸道影響血糖控制激素,導致其異常。
4.腎臟過度地回吸收糖。
5.神經系統對糖代謝的調節異常。
糖尿病常見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
1.遺傳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態性關系最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發現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如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線粒體基因等。
2.環境因素
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容易發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薩奇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素β細胞。
高血糖的治療
首先要去除血糖升高的誘因,如感染等誘發血糖升高的原因。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治療應該遵循“五駕馬車”綜合治療的原則,包括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糖尿病知識的學習、對血糖和病情的監測以及藥物的治療。同時高血糖的患者還經常合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度等問題,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
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過多種治療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個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監測血糖,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
(一)一般治療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對健康的益處。根據每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恰當的治療方案。
2.自我監測血糖
隨著小型快捷血糖測定儀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據血糖水平隨時調整降血糖藥物的劑量。1型糖尿病進行強化治療時每天至少監測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穩定時要監測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強化治療時空腹血糖應控制在7.2毫摩爾/升以下,餐后兩小時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監測血糖的頻度可適當減少。
(二)藥物治療
1.口服藥物治療
(1)磺脲類藥物 2型DM患者經飲食控制,運動,降低體重等治療后,療效尚不滿意者均可用磺脲類藥物。因降糖機制主要是刺激胰島素分泌,所以對有一定胰島功能者療效較好。對一些發病年齡較輕,體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療效。但對肥胖者使用磺脲類藥物時,要特別注意飲食控制,使體重逐漸下降,與雙胍類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降糖藥聯用較好。下列情況屬禁忌證:一是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二是合并嚴重感染,創傷及大手術期間,臨時改用胰島素治療;三是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期間,臨時改用胰島素治療;四是糖尿病孕婦,妊娠高血糖對胎兒有致畸形作用,早產、死產發生率高,故應嚴格控制血糖,應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爾/升)以下,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爾/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藥;五是對磺脲類藥物過敏或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2)雙胍類降糖藥 降血糖的主要機制是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無氧酵解,減少胃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體重。①適應證肥胖型2型糖尿病,單用飲食治療效果不滿意者;2型糖尿病單用磺脲類藥物效果不好,可加雙胍類藥物;1型糖尿病用胰島素治療病情不穩定,用雙胍類藥物可減少胰島素劑量;2型糖尿病繼發性失效改用胰島素治療時,可加用雙胍類藥物,能減少胰島素用量。②禁忌證嚴重肝、腎、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缺氧性疾??;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伴有嚴重感染、手術、創傷等應激狀況時暫停雙胍類藥物,改用胰島素治療;妊娠期。③不良反應一是胃腸道反應。最常見、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腹痛、腹瀉,發生率可達20%。為避免這些不良反應,應在餐中、或餐后服藥。二是頭痛、頭暈、金屬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見于長期、大量應用降糖靈,伴有肝、腎功能減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腸道疾病時,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機會較少。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與磺脲類,雙胍類或胰島素聯用。①伏格列波糖餐前即刻口服。②阿卡波糖餐前即刻口服。主要不良反應有:腹痛、腸脹氣、腹瀉、肛門排氣增多。
(4)胰島素增敏劑 有增強胰島素作用,改善糖代謝??梢詥斡?,也可用磺脲類,雙胍類或胰島素聯用。有肝臟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應用。
(5)格列奈類胰島素促分泌劑①瑞格列奈為快速促胰島素分泌劑,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時服,不進餐不服。②那格列奈作用類似于瑞格列奈。
2.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制劑有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根據作用時間分為短效、中效和長效胰島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劑,如諾和靈30R,優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島素治療。非強化治療者每天注射2~3次,強化治療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島素泵治療。需經常調整劑量。
(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藥失效者先采用聯合治療方式,方法為原用口服降糖藥劑量不變,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島素或長效胰島素類似物,一般每隔3天調整1次,目的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爾/升,無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藥,改為每天注射2次胰島素。
胰島素治療的最大不良反應為低血糖。
(三)運動治療
增加體力活動可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減少身體脂肪量,增強體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長短應根據病人的總體健康狀況來定,找到適合病人的運動量和病人感興趣的項目。運動形式可多樣,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極拳、跑步、游泳等。
(四)飲食治療
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一部分輕型糖尿病患者單用飲食治療就可控制病情。
1.總熱量
總熱量的需要量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體力活動量、病情等綜合因素來確定。首先要算出每個人的標準體重,可參照下述公式: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或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標準體重應再減去2kg。也可根據年齡、性別、身高查表獲得。算出標準體重后再依據每個人日常體力活動情況來估算出每千克標準體重熱量需要量。
根據標準體重計算出每日所需要熱卡量后,還要根據病人的其他情況作相應調整。兒童、青春期、哺乳期、營養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應酌情增加總熱量。肥胖者要嚴格限制總熱量和脂肪含量,給予低熱量飲食,每天總熱量不超過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為宜,待接近標準體重時,再按前述方法計算每天總熱量。另外,年齡大者較年齡小者需要熱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熱量要少一些。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每克產熱4千卡,是熱量的主要來源,現認為碳水化合物應占飲食總熱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計算:
根據我國人民生活習慣,可進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計,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輕度體力勞動者250~300g,中度體力勞動者300~400g,重體力勞動者400g以上。
3.蛋白質
蛋白質每克產熱量4千卡。占總熱量的12%~15%。蛋白質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體重約1g。在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營養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體重1.5~2.0g。糖尿病腎病者應減少蛋白質攝入量,每千克體重0.8g,若已有腎功能不全,應攝入高質量蛋白質,攝入量應進一步減至每千克體重0.6g。
4.脂肪
脂肪的能量較高,每克產熱量9千卡。約占總熱量25%,一般不超過30%,每日每千克體重0.8~1g。動物脂肪主要含飽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飽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動脈粥樣硬化,應采用植物油為主。
高血糖的預防
預防高血糖的原則與高血糖的治療原則相同,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維持合理的體重,定期進行血糖的監測,在糖尿病前期可以考慮使用二甲雙胍或阿卡波糖治療。
糖尿病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不及時治療死亡率還是比較高的。其實在生活中是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的,糖尿病的預防措施有以下三點。
一級預防樹立正確的進食觀,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雖存在一定的遺傳因素,但關鍵是生活因素和環境因素。熱量過度攝入、營養過剩、肥胖、缺少運動是發病的重要原因。熱量攝入適當,低鹽、低糖、低脂、高纖維、維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飲食配伍。
二級預防定期測量血糖,以盡早發現無癥狀性糖尿病。應該將血糖測定列入中老年常規的體檢項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測定。凡有糖尿病蛛絲馬跡可尋者,如有皮膚感覺異常、性功能減退、視力不佳、多尿、白內障等,更要及時去測定和仔細鑒別,以期盡早診斷,爭得早期治療的可貴時間。
三級預防糖尿病人很容易并發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并發癥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對糖尿病慢性合并癥加強監測,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預防,而到了晚期,療效往往不佳。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深A防并發癥的發生,使病人能長期過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高血糖的并發癥
短時間、一次性的高血糖對人體無嚴重損害。比如在應激狀態下或情緒激動、高度緊張時,可出現短暫的高血糖;一次進食大量的糖類,也可出現短暫高血糖;隨后,血糖水平逐漸恢復正常。然而長期的高血糖會使全身各個組織器官發生病變,導致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如失水、電解質紊亂、營養缺乏、抵抗力下降、腎功能受損、神經病變、眼底病變、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刂聘哐莿菰诒匦?。
糖尿病患者以少吃為好,但不能少于每日150克主食。但如果糖尿病未緩解,患者的食欲突然降低,此時應注意是否合并感染、酮癥及其他并發癥。
糖尿病并發癥眾多,可分為急性并發癥和慢性并發癥。
一、急性并發癥
(一)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多見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應激情況下也可發生。
(二)糖尿病高滲非酮癥昏迷:簡稱高滲性昏迷,多見于2型糖尿病,常見于老年人。
(三)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合并乳酸性酸中毒的發生率不高,但病死率很高。大多發生在伴有肝、腎功能不全,或伴有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同時服用苯乙雙胍者。
二、慢性并發癥
糖尿病若不積極治療控制控制血糖,會導致多種慢性并發癥出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大血管病變:主要表現為大、中動脈的粥樣硬化,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腎動脈硬化、肢體動脈硬化等。
(二)糖尿病腎?。撼J翘悄虿〉某R姴l癥之一,常見于病史較長,未積極控制血糖的患者。
(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超過10年,大部分患有均有視網膜的病變,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早期最多見的神經病變,臨床上表現為肢體感覺異常,四肢遠端有本體覺、位置覺、振動覺、溫度覺異常,常有共濟失調、踏棉絮感,四肢蟻走感,或手套、襪套樣感覺,隨后可伴有深部鈍痛與痙攣樣痛,即痛性神經病變,疼痛呈持續性、自發性或疼痛過敏。
(五)糖尿病足:糖尿病人常因足部感染引起足及下技壞疽,稱為“糖尿病足”。表現為足部麻木,感覺遲鈍、發冷、疼痛等。。
(六)心血管病變:為本病患者最嚴重而突出的問題,基本病理為動脈硬化及微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遠比常人為高,發生較早,進展較速而病情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