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的概述
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壓力值持續高于正常
我國約每3位成人中就有1例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是一種可控制但須終身治療的疾病
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及藥物治療控制病情
疾病定義
高血壓也稱血壓升高,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值持續高于正常的現象 。高血壓常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大多數患者可在沒有任何癥狀的情況下發病,并且血管壁長期承受著高于正常的壓力會導致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疾病。
根據最新《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 ,高血壓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有3次診室血壓值均高于正常,即診室收縮壓(俗稱高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俗稱低壓)≥90mmHg,而且這3次血壓測量不在同一天內。
診室血壓是個近年出現的新名詞,是指由醫護人員在標準條件下按統一規范進行測量獲得的血壓值。
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即使血壓低于140/90 mmHg(數值以“收縮壓/舒張壓”的形式表示),也應診斷為高血壓。
流行病學
中國高血壓調查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2015年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7.9%,也就是說約每3位成人中就有1例高血壓患者,同時患病率趨勢總體還在逐漸增高。在最新的調查中還發現,農村地區患病率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區;藏族、滿族和蒙古族人群高血壓患病率比漢族高;從南方到北方,高血壓患病率呈現遞增趨勢。
高血壓在5類人群中易發:
有家族史的人群;
情緒易激動的人群,因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腎上腺素水平上升會引起血壓升高;
“重口味”的人群,指攝入鹽量偏高的人群;
嗜酒人群;
工作或生活壓力大的人群。
疾病類型
根據血壓升高的水平,可將高血壓分為高血壓1級(輕度)、2級(中度)、3級(重度)。
1級高血壓血壓值為收縮壓140~159 mmHg且舒張壓90~99 mmHg,醫學書寫為140~159/90~99 mmHg;
2級高血壓血壓值為160~179/100~109 mmHg;
3級高血壓血壓值高于180/110 mmHg。
此外,還可分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和單純舒張期高血壓。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為收縮壓高于140mm Hg,但舒張壓正常(低于90 mmHg);
單純舒張期高血壓為收縮壓正常(低于140 mmHg),但舒張壓高于90 mmHg。
高血壓并不只是在老年人群中有,按患病群體不同,可分為兒童與青少年高血壓、妊娠高血壓、中青年高血壓和老年高血壓。
高血壓的癥狀
典型癥狀
高血壓的典型癥狀包括:頭痛、疲倦或不安、心律失常、心悸耳鳴等。
若已達高血壓危象(≥180/120 mmHg),患者可發生卒中、視物模糊、意識喪失、失憶、心肌梗死、腎功能損害、主動脈夾層、心絞痛、肺水腫以及子癇 。
不同亞型的高血壓有其特殊癥狀:
妊娠期高血壓由妊娠誘發,主要癥狀為蛋白尿、水腫,嚴重者可發生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嬰幼兒高血壓可表現為煩躁、過于興奮、夜間尖聲哭叫、生長發育遲緩等。
更年期高血壓,可表現為腰膝酸軟、四肢浮腫等癥狀。
特殊誘因導致的高血壓會有其特殊的癥狀,如頸性高血壓表現為肩頸部疼痛、上肢麻木不適;腎性高血壓可出現腰背或肋腹部疼痛。
伴隨癥狀
當合并其他癥狀時,高血壓的臨床表現更為復雜。常見的高血壓合并疾病有很多,會有相關的癥狀表現。
伴左室肥厚;
伴冠心病/心肌梗死;
伴心力衰竭;
合并糖尿??;
合并高脂血癥;
合并腎臟病變;
伴痛風或高尿酸血癥;
伴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水腫;
伴消化性潰瘍;
伴腦血管病,包括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如果長期得不到控制,可引發多種其他并發癥:
主動脈夾層,常常表現為突發嚴重胸痛;
眼部血管異常,逐漸出現視物模糊;
記憶理解力下降;
癡呆。
其他可能相關的伴發癥狀包括眼底出血、面部潮紅、暈眩。
高血壓的病因
關于高血壓的發病病因,是全世界科學家在不斷探索的難題,大部分高血壓患者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確。既往將這類高血壓稱為“原發性高血壓”,但這個名稱已經成為過去式,目前統稱為高血壓。
在表現為高血壓的患者中,5%是由于某些確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血壓升高,這被稱為繼發性高血壓,這類高血壓可通過治療導致血壓升高的疾病而得到根治或改善。
基本病因
高血壓發病原因不明確,更多談及其危險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年齡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其中70%-80%的高血壓發生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隨著高血壓危險因素聚集,高血壓患病風險就會增大。
繼發性高血壓病因
對于中重度年輕高血壓患者若其藥物聯合治療效果差時應考慮是否為繼發性高血壓,是否存在以下疾病而導致的血壓升高。
腎臟疾?。喝缒I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
內分泌疾?。喝缃^經期綜合征、嗜鉻細胞瘤等;
心血管病變: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主動脈縮窄等;
顱腦病變:如腦腫瘤、腦外傷等;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其他原因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紅細胞增多癥、藥物等。
誘發因素
高血壓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很多日常行為習慣是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
高鈉低鉀飲食
高鈉低鉀膳食是我國人群重要的高血壓發病危險因素。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普通人每天鈉鹽攝入量為5克,而我國居民平均每天鈉鹽攝入量為8~15克;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鉀的攝入量為3.51克,而我國人群每天鉀的攝入量只有1.89克。
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壓患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壓發病風險是體重正常人群的1.16~1.28倍。
過量飲酒
高血壓的患病率隨飲酒量增加而增加,高血壓患者中約 5%-10%是由過量飲酒引起的。過量飲酒包括危險飲酒(單次飲酒量:男性41-60 g,女性21-40 g)和有害飲酒(單次飲酒量:男性60 g以上,女性40 g以上)。
長期精神緊張
人在緊張、憤怒、驚恐、壓抑、焦慮、煩躁等狀態下,體內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升高血壓。研究顯示,精神緊張者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是正常人群的1.5倍左右。
體力活動不足
我國城市居民(尤其是中青年)普遍缺乏體力活動,體力活動不足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其他因素
其他危險因素還包括年齡、 高血壓家族史、合并糖尿病、血脂異常等。近年來,大氣污染也備受關注,有研究顯示大氣中的一些污染物與高血壓發病可能相關。
很多高血壓患者在感覺不到任何不適癥狀的情況下,就已發生了無癥狀的其他疾病,這就是通常說的靶器官損害,所以高血壓被稱為“無聲的殺手”。
其實,高血壓有時候會有一些不太特異的癥狀,比如頭部脹痛、陣發性眩暈、胸悶不適、四肢麻木等,這時患者及接診醫生都要警惕是不是早期高血壓的信號。
高血壓的治療
高血壓治療的根本目標是降低發生心腦腎及血管并發癥和死亡的總危險。降壓治療的獲益主要來自血壓降低本身。對普通高血壓患者,建議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根據高血壓患者的總體風險水平決定是否給予降壓藥物以及藥物治療方案。
對妊娠高血壓患者,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母嬰安全和妊娠分娩的順利進行,減少并發癥,降低病死率。對輕度高血壓患者應強調非藥物治療,并積極監測血壓、定期復查尿常規等相關檢查。
急性期治療
這里的高血壓急性期與其他疾病有所不同,特指在某些誘因作用下出現了高血壓危象(≥180/120 mmHg),需要立刻及時降血壓并有控制地讓血壓水平“緩慢”下降。高血壓危象的治療非常復雜,要考慮全身多重因素,患者及患者家屬此時應了解其治療原則,配合臨床治療。
目前關于以多快的速度使升高的血壓下降尚無定論,現有的指南多建議除急性腦卒中、肺水腫或主動脈夾層之外,第1小時平均動脈壓下降≤25%,隨后的2-6小時內,在嚴密監測血壓的情況下,逐漸將血壓下降至160/110 mmHg,24-48小時逐漸降至正常。同時應注意治療過度可導致組織低灌注,從而導致額外的缺血性損傷。
高血壓危象治療一般考慮持續穩定劑量藥物的靜脈滴注或泵入,常用的藥物有硝普鈉、硝酸甘油、尼卡地平或拉貝洛爾。
一般治療
對大多數高血壓患者而言,應根據病情,在4周內或12周內將血壓逐漸降至目標水平。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血壓仍超過140/90 mmHg 和(或)目標水平的患者應給予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高血壓藥物治療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方面:
起始治療選用較小有效劑量,根據需要逐漸加至足量,常用的五大類降壓藥均可作為初始治療用藥;
優先使用長效降壓藥物,力求有效控制24小時血壓;
單藥治療不達標的患者應進行聯合藥物治療,可選自由聯合或給予單片復方制劑;
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選擇適合病情的降壓藥物;
降壓藥需終生服用,應考慮成本效益比。
常用降壓藥物包括鈣拮抗劑(CCB)、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等五類。指南推薦,這五類藥均可作為初始治療用藥,醫生會根據特殊人群的類型、合并癥選擇針對性的藥物,進行個體化治療。優先使用長效降壓藥物,以有效控制 24 小時血壓,預防心腦血管并發癥發生。
鈣拮抗劑(CCB)
可單用,也可與其他 4 類藥聯合應用,尤其適用于老年高血壓、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穩定性心絞痛、冠狀動脈或頸動脈粥樣硬化及周圍血管病患者。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心跳加快、面部潮紅、腳踝部水腫、牙齦增生等。二氫吡啶類 CCB 沒有絕對禁忌證,但心動過速與心力衰竭患者應慎用。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
降壓作用明確,對糖、脂代謝無不良影響,限鹽或加用利尿劑可增加 ACEI 的降壓效應,尤其適用于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房顫動預防、糖尿病腎病、非糖尿病腎病、代謝綜合征、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患者。
最常見不良反應為干咳,多見于用藥初期,癥狀較輕者可堅持服藥,不能耐受者可改用 ARB。其他不良反應有低血壓、皮疹,偶見血管神經性水腫及味覺障礙。長期應用有可能導致血鉀升高,應定期監測血鉀和血肌酐水平。禁忌證為雙側腎動脈狹窄、高鉀血癥及妊娠女性。
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
可降低有心血管病史(冠心病、腦卒中、外周動脈?。┑幕颊咝难懿l癥的發生率和高血壓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糖尿病或腎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ARB 尤其適用于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糖尿病腎病、冠心病、代謝綜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并可預防心房顫動。
不良反應少見,偶有腹瀉,長期應用可升高血鉀,應注意監測血鉀及肌酐水平變化。雙側腎動脈狹窄、妊娠女性、高鉀血癥者禁用。
利尿劑
尤其適用于老年高血壓、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難治性高血壓的基礎藥物之一。
不良反應與劑量密切相關,故通常應采用小劑量。噻嗪類利尿劑可引起低血鉀,長期應用者應定期監測血鉀,并適量補鉀,痛風者禁用;高尿酸血癥以及明顯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β受體阻滯劑
尤其適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經活性增高以及高動力狀態的高血壓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有疲乏、肢體冷感、激動不安、胃腸不適等,還可能影響糖脂代謝。中重度房室傳導阻滯、哮喘患者禁用;慢性阻塞型肺病、運動員、周圍血管病或糖耐量異常者慎用。
糖脂代謝異常時一般不首選β受體阻滯劑,必要時也可慎重選用高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長期應用者突然停藥可發生反跳現象,即原有的癥狀加重或出現新的表現,較常見有血壓反跳性升高,伴頭痛、焦慮等,稱之為撤藥綜合征。
其他治療
調脂治療
如果高血壓伴有血脂異常,應在生活方式改變的基礎上,接受積極的降壓治療以及適度降脂治療。如果尚未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應當從嚴格實施生活方式干預6個月開始,之后血脂水平還不達標,則考慮藥物降脂治療。如果已有心腦血管疾病,又發現了高血壓,應立即啟動他汀類藥物治療,必要時聯合降膽固醇藥物治療。
抗血小板治療
如果高血壓伴有缺血性心腦血管病,醫生一般會推薦進行抗血小板治療。高血壓患者長期應用阿司匹林時需要注意:需在血壓控制穩定(<150/90 mmHg)后開始應用;未達良好控制的高血壓患者,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腦出血風險。
血糖控制
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時的血糖目標為:糖化血紅蛋白(HbA1c)<7%;空腹血糖 4.4-7.0 mmol/L;餐后2小時血糖或高峰值血糖<10.0 mmol/L。
如果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或者是容易發生低血糖、病程長、合并癥或并發癥多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標可以適當放寬。
并發心房顫動的治療
易發生房顫的高血壓患者(如合并左房增大、左心室肥厚、心功能降低),醫生會推薦使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藥物(尤其ARB),以減少房顫的發生。當合并有血栓栓塞危險因素的房顫,醫生常會按照現行指南進行抗凝治療。
伴多重危險因素的管理
生活方式干預是高血壓合并多重危險因素患者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基礎,當檢查提示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時,應適當補充新鮮蔬菜水果,必要時補充葉酸。
高血壓的預防
生活方式干預在任何時候對任何高血壓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療,其目的是降低血壓、控制其他危險因素和臨床情況。所有高血壓患者都應該不同程度地參與自我管理,防治高血壓要有主動性,服用降壓藥物要有良好依從性。有條件的患者可使用經過國際標準認證合格的上臂式自動血壓計自測血壓,如實記錄血壓測量結果,隨訪時提供給醫務人員作為治療參考。
家庭護理
日常家庭生活中,高血壓患者應注意定期測量血壓、合理作息、勞逸結合。應遵照醫囑持續服藥,不要隨意擅自換藥或停藥。注意適當運動,合理安排膳食和排便。
日常生活管理
生活方式干預對降低血壓和心血管危險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應采用:
減少鈉鹽攝入,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逐步降至<6 g,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控鹽小勺”去衡量,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會攝入其他含鈉高的調味品(味精、醬油等)、腌制品、零食等,均需要控制攝入;
增加膳食中的鉀攝入,增加富鉀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和豆類等;
合理膳食,平衡膳食,飲食中增加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纖維的全谷物、植物來源的蛋白質等;
控制體重,使體質指數<24,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
徹底戒煙,避免被動吸煙;
不飲或限制飲酒;
每周保持中等強度運動4-7次,每次持續 30-60 分鐘,如果被評估為具有心腦血管高危因素,則運動前需進行專業評估;
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
日常病情監測
日常監測
家庭血壓監測需要選擇合適的血壓測量儀器,使用經過國際標準方案認證的上臂式家用自動電子血壓計,不推薦腕式血壓計、手指血壓計、水銀柱血壓計進行家庭血壓監測。
電子血壓計使用期間應定期校準,每年至少 1次。對初診高血壓患者或血壓不穩定的高血壓患者,建議每天早晨和晚上測量血壓,每次測 2~3 遍,取平均值;建議連續測量家庭血壓 7 天,取后 6 天血壓平均值進行治療評估。
如果血壓控制平穩且達標,可每周自測 1~2 天血壓,早晚各 1 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壓藥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時間自測坐位血壓。
詳細記錄每次測量血壓的日期、時間以及所有血壓讀數,而不是只記錄平均值。這樣可以在復診時盡可能地向醫生提供完整的血壓記錄。對于精神高度焦慮患者,不建議家庭自測血壓。
隨診復診
正常高值或高血壓1級,危險分層屬低危、中?;騼H服1種藥物治療者,每1-3個月復診1 次;
血壓達標且穩定者,每月復診1次;
使用了至少3種降壓藥,血壓仍未達標,應考慮前往高血壓??圃\治。
特別注意事項
坐飛機出行
高血壓患者并不是不能坐飛機,而是要更多注意自己的血壓狀況。當飛機安全飛行的時候可嘗試站起來走動,避免過多進食含鹽高的小零食、避免飲酒和服用鎮靜劑。出行時,需隨身攜帶降壓藥以備不時之需。
性生活
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已高于常人,性生活過程中血壓會進一步增高,因此有必要將性生活控制在生理需要的最低限度,避免過度。若出現胸痛、頭痛、頭暈、氣促等現象,應立即停止。
妊娠
患高血壓的女性妊娠后,很容易合并嚴重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嚴重威脅胎兒和母體的健康。建議高血壓女性患者在備孕前需經過醫生的全面評估,一方面要控制血壓水平達標,另一方面要調整為服用安全的藥物,在獲得醫學評估許可后方可開始妊娠,并在妊娠期間非常謹慎,密切監測血壓,以保證妊娠成功率。
獻血
獻血時注意血壓須低于180/100 mmHg。臨床診斷高血壓并不代表不符合獻血資質,但獻血并不能緩解高血壓。
預防
對于有高血壓家族史或有高危因素的人,預防高血壓非常重要,預防措施主要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運動可以改善血壓水平。非高血壓人群以及血壓穩定控制在目標水平的患者,每周應至少鍛煉5天,包括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或游泳中任一項,每周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和75分鐘的強化運動。高?;颊哌\動前需要經過專業評估。
注意減壓或避免壓力。制定管理壓力的策略,可以幫助控制血壓。
戒煙。吸煙會升高血壓,戒煙可降低患高血壓、心臟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健康飲食。應避免大量攝入酒精、藥物以及高鹽、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飲食。
高血壓的并發癥
高血壓是一種可控制而不可治愈的疾病,需終生治療,一旦開始藥物治療則不可隨意自行停藥、換藥,否則會使血壓再一次升高,甚至難以控制。長期高血壓可引發心臟病、卒中、腎功能衰竭、眼底病變甚至失明等嚴重并發癥并威脅到生命安全。因此,高血壓治療要使血壓值達標,并實現血壓長期平穩,治療效果好的情況下,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
并發癥
在高血壓的諸多并發癥中,高血壓伴冠心病的發病率高達83%,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還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傷。對這兩類患者,血壓控制目標為130/80 mmHg以下。
高血壓還是引起腦出血的重要原因;
同時,在降壓過程中,還要注意降壓速度過快可能導致腦灌注不足,這會進而誘發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