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中風)的概述
腦卒中(stroke)俗稱中風,包括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實質出血、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腦卒中指多種原因導致腦血管受損,局灶性(或整體)腦組織損害,引起臨床癥狀超過24小時或致死。具有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和死亡率高的特點。
腦卒中是中國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90%,出血性卒中只占10-25%。

疾病定義
    腦卒中(stroke)俗稱中風,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又稱為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包括腦實質出血、腦室出血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兩種,是大腦細胞和組織壞死的一種疾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寒冷季節發病率更高。同時,一天內發病的高峰通常是臨近中午的一段時間,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疾病別稱
    卒中(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中風

發病率

    缺血性腦卒中:
        1.男高于女,男性和女性卒中發病率分別為212/10萬和170/10萬;
        2.地域差異:北高南低;
        3.城市高于農村;
        4.腦梗死后1個月死亡率3.3%-5.2%,3個月內死亡率9.0%-9.6%。

    出血性腦卒中:12-15/10萬。

發病趨勢
    1.發病率逐年升高,由1993年的0.40%上升至2013年的1.23%;
    2.發病平均年齡逐年降低,平均年齡為63歲;
    3.我國急性卒中患者第1年復發率達17.7%,5年累積復發率>30%。

好發人群
    男性比女性更易發病,同時肥胖人群和糖尿病人群也屬于好發人群。


疾病類型
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種;每一種類型又可以分為三種亞型。

    缺血性腦卒中
        一、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失(reversible ischem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RIND):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但在3周內可完全恢復。
        二、進展性卒中(prognosive stroke,PS):腦缺血癥狀逐漸發展和加重,數小時或1-2天內達到高峰,有梗死灶存在。常見于椎基底動脈系統腦梗塞。
        三、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腦缺血癥狀發展迅速,發病后數分鐘至1小時內達到高峰。

    出血性腦卒中
        一、腦實質出血,按部位可分為:
        1. 基底節區出血:
        (1)殼核出血;
        (2)尾狀核頭出血。

        2. 丘腦出血。

        3. 腦葉出血:
        (1)額葉出血;
        (2)頂葉出血;
        (3)顳葉出血;
        (4)枕葉出血。

        4. 腦干出血:
        (1)腦橋出血;
        (2)中腦出血;
        (3)延髓出血。

        5. 垂體出血。

        6. 小腦出血。

        7. 腦室出血。

        二、自發性腦室出血:是指血液破入腦室系統,臨床常見的腦血管出血疾病,多繼發于自發性腦出血、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破裂。

        三、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在體力勞動或激動時發病,主要表現為 突然劇烈頭痛,可伴惡心、嘔吐、癲癇和腦膜刺激征, 嚴重者可有意識障礙甚至很快死亡。 少數表現不典型且頭痛不嚴重的病例,容易導致延誤診斷。

并發癥
腦卒中的并發癥較多,臨床上常見的為以下9個并發癥:

    腦水腫與顱內壓增高
    發病率高,具體數據暫無報道??梢允褂酶事洞?、呋塞米等脫水降顱壓,必要時開顱減壓。

    梗死后出血性轉化
    發病率約為8.5%-30%,通過停用致出血藥物,停用抗栓(抗血小板、抗凝)治療等致出血藥可以預防。

    癲癇
    發病率早期約2%-33%,晚期約3%-66%??梢詫ΠY抗癲癇治療,不推薦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藥物。孤立發作一次或急性期癇性發作控制后,不建議長期使用抗癲癇藥物。卒中后2—3個月再發的癲癇,建議按癲癇常規治療進行長期藥物治療。

    肺炎
    發病率約5.5%,通過早期處理吞咽困難,避免誤吸可以預防,發生肺炎后及時使用抗生素治療。

    排尿障礙與尿路感染
    在出現尿失禁的患者中(約占總體的40%-60%),約29%的患者發生尿潴留。預防方式:尿失禁者避免留置尿管,尿潴留者應測定膀胱殘余尿??膳浜衔锢戆茨?、針灸等方法促進恢復排尿功能;必要時可間歇性導尿或留置導尿,有尿路感染者根據病情決定抗感染治療。

    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發病率約2%,鼓勵盡早下床活動可以預防。

    壓瘡
    臥床患者易出現壓瘡,因此患者的日常護理非常重要,陪護人員要幫助患者勤翻身和清潔身體,預防壓瘡。

    營養障礙
    約50%的患者存在吞咽困難,可使用營養風險篩查量表(如NRS2002)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必要時給予補液和營養支持。提倡腸內營養支持。

    卒中后情感障礙
    應評估患者心理狀態,注意卒中后焦慮與抑郁癥狀,必要時請心理??漆t師協助診治。對有卒中后焦慮、抑郁癥狀的患者應該行相應干預治療。
腦卒中(中風)的癥狀
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患者發病前可能會出現短暫性的肢體無力;也可能在沒有癥狀的前提下突然發生腦梗塞然后出現一系列癥狀,如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單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語不清、視物模糊、惡心嘔吐等。

出血性腦卒中:癥狀突發,多在活動中起病,常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肢體癱瘓等。

典型癥狀
缺血性腦卒中: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雙眼向一側凝視;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意識障礙或抽搐等。
出血性腦卒中:頭痛、惡心、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肢體癱瘓等。

腦卒中累及的血管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癥狀也不盡相同。以下主要介紹累及8個腦動脈的癥狀。

眼動脈受累
眼動脈近側受累不引起失明,栓子脫落致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可引起視力減退或失明。

后交通動脈受累
丘腦穿支動脈受累可引起反復言語、冷漠、缺乏主動性、失去定向力以及感覺運動障礙。

脈絡膜前動脈受累
對側偏癱、偏身麻木、偏盲。

大腦前動脈受累
1、發生在優勢半球的大腦皮層梗死,可引起運動性失語(可以聽的懂,但是不會說)
2、非優勢半球深部結構受累時可引起對側忽視(患者不能注意到從對側來的視覺、聽覺、觸覺的刺激)
3、額葉梗塞可引起意志力喪失、運動不能性緘默(不能說話導致的沉默)和人格改變。

前交通動脈受累
穿支動脈受累時可引起某些記憶障礙。

大腦中動脈受累
對側偏癱、半側感覺喪失、同向偏盲。優勢半球受累伴有失語(不能說話),非優勢半球伴有空間失用(對空間失去概念)和忽視。急性期可表現為頭和眼轉向梗死對側,對側凝視麻痹,意識障礙。外側豆紋動脈分布區梗死可引起面、臂和腿的偏癱。視輻射受累可引起視野缺損(視野部分缺失)。

頸內動脈受累
類似于大腦中動脈主干閉塞的癥狀。

椎基底動脈系統受累
偏癱、舌無力、眼球震顫、眩暈、共濟失調(不能掌握平衡)。

伴隨癥狀
頭暈、惡心、嘔吐。

病情發展
腦卒中的病情變化多樣,患者梗死或出血部位及嚴重程度不同,病情的發展也不同。
腦卒中(中風)的病因
腦卒中的病因比較復雜、多樣。
缺血性腦卒中:顱內外動脈的狹窄和閉塞、腦動脈栓塞、血流動力學因素、血液學因素、炎癥、感染、紅斑狼瘡、結節性大動脈炎、風濕性關節炎都可能促發腦梗死。
出血性腦卒中:動脈瘤、腦動脈畸形、外傷等因素都可能引發腦出血。

發病因素
發病因素比較復雜、多樣,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顫動,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吸煙),超重與肥胖,體力活動不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頸內動脈重度狹窄等都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腦卒中(中風)的治療
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康復和早期預防再發。腦梗塞早期對癥支持治療,穩定后可針對病因治療。治療費用依病因、病情、手術而定,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
出血性腦卒中:絕對臥床,避免活動,脫水降顱壓、調整血壓、防止繼續出血、加強護理維持生命功能。防治并發癥,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殘疾率,減少復發。


急性期治療
急性期的治療原則為盡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F場急救人員應盡快進行簡要評估和必要的急救處理。
    主要包括:
    1、處理氣道、呼吸和循環問題;
    2、心臟監護;
    3、建立靜脈通道;
    4、吸氧;
    5、評估有無低血糖。
    應避免:
    1、隨意挪動病人;
    2、非低血糖患者輸含糖液體;
    3、過度降低血壓。
    急性期患者應盡量臥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如起病48~72小時后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應當把患者的生活護理、飲食、其他合并癥的處理擺在首要的位置。

一般治療
腦卒中患者的一般治療主要包括:
    1、維持呼吸、循環: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正常值:成人16-20次/分)是否正常;
    2、體溫管理:用體溫計監測體溫,維持在正常體溫范圍內(正常值:口腔36.3℃~37.2℃、腋窩36.1℃~37℃);
    3、血壓管理:密切監測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內(血壓正常值:收縮壓90~129mmHg,舒張壓 60~89mmHg),出現低壓或者高壓時需要醫生及時干預;
    4、血糖管理:餐前及餐后對血糖進行監測,維持正常水平(血糖正常值:一般空腹全血血糖為3.9~6.1毫摩爾/升;餐后1小時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過11.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7.8毫摩/升)。

    生活管理
    盡量臥床休息,加強皮膚、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護理,防治壓瘡,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

    病因治療
    腦卒中的病因比較復雜、多樣,針對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如因藥物引起的腦卒中應立即停止或更換所使用的藥物;因血管瘤、血栓等引起的出血性卒中應當進行血管瘤、血栓的清理;因血管狹窄或閉塞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應當采取血管擴容、血管內膜切除術或動脈搭橋術等措施等。

    病情監測
    主要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呼吸、體溫、血壓、血糖等是否穩定。

    營養支持
    如起病48~72小時后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

藥物治療
腦卒中患者的藥物治療無特效藥,僅可使用對癥支持治療藥物;一般針對神經保護、改善腦血管循環等使用藥物。
出血性患者謹慎使用抗凝藥物;缺血性患者謹慎使用止血類藥物。

    神經保護類藥物
    依達拉奉,胞二磷膽等

    改善腦血管循環類藥物
    重組VIIa因子等止血類藥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

手術治療
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還需要考慮腦卒中的類型、位置及其詳細的血管解剖結構。通常需要神經介入大夫、神經外科大夫和影像科醫生綜合評估,并和患者及家屬充分討論疾病手術風險和自然風險后方可確定最優治療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減壓術降低顱內壓、開顱血腫切除術、介入治療、腦室減壓引流術。

    去骨瓣減壓術
    對于腦卒中嚴重、顱壓高、腦水腫嚴重或腦疝風險大的患者可行去骨瓣減壓術降低顱內壓。適應癥為:
    1、病人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而處于腦疝早期或前期;
    2、CT見大面積腦梗死、腦實質出血、水腫,中線結構側移5mm以上,基底池受壓;
    3、顱內壓大于等于30mmHg;
    4、年齡小于70歲;
    5、無其他系統疾病。
    常見的并發癥為:新發的腦梗死、腦出血。

    開顱血腫切除術
    對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影像可以看到明確的腦實質內血腫,經評估內科治療無法消除時,需要開顱進行血腫切除清理。
    主要的并發癥有術后出血、顱內感染等。

    介入治療(栓塞或取栓等)
    全身麻醉后,在大腿根部使用穿刺針穿刺股動脈或股靜脈,經血管途徑對出血的血管進行栓塞或多閉塞的血管進行再通。該治療方法創傷小,術后恢復較快。需要神經介入科大夫的評估選擇治療。
    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包括:正常灌注壓突破引起頭痛和腦出血、病灶殘留,癲癇和穿刺點出血等。

    腦室減壓引流術
    腦室內出血的患者,或者腦卒中引起腦室積水,顱內壓力過高的患者,需要進行腦室造口術引流減壓。
    可能會引起顱壓減低等并發癥。

    復合治療(聯合治療)
    將上述治療方法結合使用,如腦室減壓引流術后進行開顱血腫切除或介入治療后行去骨瓣減壓術。
    一般卒中嚴重的患者考慮采用多種方法聯合治療。

注意事項
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告訴醫生,如高血壓病人術前要告知醫生自己的服藥情況,以防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
腦卒中(中風)的預防
通過合理飲食、調整生活方式、定期進行體檢等措施可以來保護心腦血管,降低腦卒中的風險。

日常預防
減少吸煙、減少飲酒;調整生活方式,可預防80%的心腦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壓、40%的腫瘤,從而預防腦卒中。

飲食預防
盡量減少辛辣刺激、高膽固醇、高脂、高糖類食物的攝入。

腦卒中的部位、梗死灶或出血灶的大小、年齡、系統疾病等都可能影響預后。對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小病灶,預后效果相對理想。
腦梗塞后腦細胞死亡、腦組織損傷不可恢復,但部分神經功能可通過康復訓練部分恢復。
腦出血后或者手術后出現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需要康復訓練來提高預后效果。

危害性
致死率、致殘率、復發率高。

治療效果
不同病因的腦卒中治療效果不同:顱內外動脈狹窄閉塞可通過手術改善顱內血管,預防腦梗復發;血流動力學病因的可通過改善血流、減少出血或血栓避免再發腦卒中。

    治愈性
    經治療后,對功能無影響的小出血或梗死可治愈;造成腦細胞死亡的腦功能損傷的,多不能治愈,但是輕度患者通過積極治療和康復訓練可以基本恢復正常。

    根治性
    完全去除病因的小出血或小梗死可以根治。

后遺癥
腦卒中會引起發病血管所供應的腦區受損,其臨床后果取決于腦結構損傷的程度。

    單側或雙側肢體無力
    對應腦供血區受損所致。
    言語不清
    對應腦供血區受損所致。
    感覺障礙
    對應腦供血區受損所致。

康復
    康復訓練對于卒中患者非常重要,有助于受損功能的恢復。早期康復治療可預防并發癥,最大限度減輕功能殘疾,改善預后。一般卒中發病后24小時開始康復訓練。
    康復周期
    視不同病情而定,需數月至數年可恢復部分神經功能。

    康復方法
    肢體功能訓練、語言訓練、生活活動訓練、認知訓練、心理康復訓練。

    注意事項
    聽從專業醫生建議,避免不當的方式造成二次傷害。

復發性
缺血性腦卒中:我國急性卒中患者第1年復發率達17.7%,5年累積復發率>30%。
出血性腦卒中:在首次腦出血后患者復發的風險為2.1%-3.7%。

生存周期
缺血性腦卒中:我國住院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后1個月內病死率約為2.3%-3.2%,3個月時病死率9%-9.6%,1年病死率14.4%-5.4%。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發病兇險,病情變化快,致死致殘率高,超過70%的患者發生早期血腫擴大或累及腦室,3個月內的死亡率為20%-30%。
 
腦卒中(中風)的并發癥
腦卒中/中風常見并發癥: 腦出血 腦疝 褥瘡 意識障礙 營養不良 脫水 嘔吐

腦卒中/中風并發癥

1.腦疝

腦血管病患者多數死于急性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大量出血,腦中線結構移位或被破壞,全腦水腫,形成腦疝,使腦干被擠壓和移位,危及生命中樞所致。

國內報道,腦出血合并腦疝死亡者占44.8%~50.1%,故及時有效地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預防腦疝形成,是治療成敗的關鍵措施。而當患者出現下列情況:
①頭痛劇烈或極度煩躁不安;
②頻繁嘔吐或抽搐;
③呼吸及心率變慢,血壓升高;
④意識障礙逐漸加重;
⑤雙側瞳孔不等大,則提示顱內壓明顯增高,可能有腦疝形成,應積極脫水或手術治療。

2.腦心綜合征

當腦出血病變波及植物神經的高級中樞丘腦下部,導致神經體液障礙時,也常引起心腦功能或器質性改變,稱為腦心綜合征。

腦心綜合征常以兩種形式出現:其一是腦mdash;mdash;心卒中,即首先以腦出血起病,而后發生心血管病。其二是腦mdash;mdash;心同時卒中,即腦出血和心血管病同時或接近同時發生。但由于癥狀相互掩蓋,常易造成誤診而影響治療。故在搶救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并應認真詢問病史及仔細觀察病人有無心功能不全的表現。若出現胸悶、氣短、紫紺等,肺底部有濕羅音,心音低鈍及心動過速等異?,F象時,應及時作心電圖檢查。一旦出現心律紊亂和心電圖改變,在治療腦出血的同時,應按器質性心臟病處理。

3.膀胱及直腸功能障礙

輕型腦出血病人常因不習慣臥位排便,而出現一時性ldquo;體位性尿潴留rdquo;及大便干結。嚴重病人,當病變波及半球運動中樞時,常出現尿頻及膀胱內壓增高。如第三腦室受到刺激,往往會出現直腸活動性增強,導致高度排便亢進,患者便意頻繁,但每次排便量較少。如灰結節受損,可出現不自主排便。若全腦受損,深度昏迷的病人,常出現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4.腎功能衰竭及電解質紊亂

腦出血病人因昏迷或失語,不能反應主觀感覺,加之癥狀復雜,治療矛盾較多;也常因頻繁嘔吐、發燒、出汗、脫水劑的應用和補液不足而造成失水、電解質紊亂及腎功能衰竭。有時因缺氧、饑餓、呼吸異常等導致酸中毒,或偶然發生堿中毒。但上述病癥在昏迷或合并感染的情況下,常易被掩蓋而被忽視,使病情日趨加重,故應注意觀察。當發現呼吸加深加快,心動過速,意識障礙加重,血壓下降,尿量減少或無尿,肢體及面部水腫或脫水等現象時,要仔細尋找病因,及時作二氧化碳結合力、非蛋白氮、血氣分析及電解質定量測定等檢查,發現異常時,及時處理。

5.中樞性體溫調節障礙

當腦出血波及到丘腦下部及前部時,散熱機制被破壞,可引起持續性高熱,體溫常達40℃以上,并可伴有無汗、肢冷、心動過速、呼吸增快等癥狀。但白細胞一般多不增高,復方氨基比林、阿斯匹林也不能使之下降,有時用巴比妥加冰枕降溫有效,如不及時處理,數小時可死亡。

6.褥瘡

腦血管病人常因偏癱,長期臥床不起,加之有些病人較胖,不易翻身護理,骶尾部、內外踝、足跟、髖部等骨突出部位,常因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而導致局部營養不良,發生褥瘡。
腦卒中(中風)的相關閱讀
A亚洲高清毛片在线|色色一级黄色视频视频|干日美女妹子日日干|成年人av网站